教学科研

TEACHING AND RESEARCH

我校刘笑然、于法标、程子译教授团队在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》上发表关于POCT检测特IPF的科研成果

2024-01-25
作者:钱进 编辑:宣传部-薄傲 供稿:急诊创伤学院 审核:李咪 阅读量: 更新时间:2024-01-25

我校刘笑然、于法标、程子译教授团队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急慢性肺损伤、POCT检测相关研究,研究成果以题为“A microdroplet SERS-RCA biosensor with enhanced specificity and reproducibility for profiling dual miRNAs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”的文章于2023年8月4日投稿在学术期刊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》杂志上(中科院一区top,IF=15.1),2024年1月24日,该文章正式online发表。文章以bwin必赢为论文第一单位,团队中的钱进博士与赵琳璐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,刘笑然、于法标、程子译三位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。

特发性肺纤维化(IPF)是一种慢性、进行性、纤维化间质性肺病,死亡率极高,被称为"类肿瘤疾病"。由于早期没有典型症状,大多数患者都是在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时才能确诊,从而导致不可逆的肺损伤和不良预后。目前,IPF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侵入性手段,通过组织活检才能确诊细胞外基质(ECM)的异常沉积和组织结构的破坏。最近研究表明,作为 IPF 相关的 miRNA,miRNA-21 和 miRNA-155 在 IPF 模型小鼠和患者血清中均显著上调,通过 TGF-β 通路促进上皮-间质转化(EMT),并与 IPF 的病情呈正相关。准确检测低丰度、高同源性的miRNAs对于IPF的精准诊断和病情监测至关重要。


示意图.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-滚环扩增-微流控生物传感器检测IPF相关miRNA。


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滚环扩增(RCA)技术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(SERS)的全集成微液滴分析平台,用于精准检测IPF患者血清中的miRNA-21和miRNA-155。通过RCA策略,构建的传感器能够实现单核苷酸变异检测。微流控技术的集成为SERS的重现性问题提供了满意的答复。利用这项先进的生物传感平台,miRNA-21和miRNA-155分别达到了0.398 fM和0.215 fM的极低检出限。当与HRCT结合使用时,这种创新的SERS-RCA微流控生物传感器可作为IPF风险评估的辅助诊断工具,且有望扩展到其他多功能平台以快速准确地诊断IPF及以外的各种疾病。

据悉,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(82202647, 22264013, 22064009, 81960351, 22164009, 21961010, 22305056)、海南省科重点研发项目(ZDYF2021SHFZ245, ZDYF2021SHFZ219, ZDYF2022SHFZ311)、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(822RC835, 820RC655)、bwin必赢博士生创新项目(HYYB2020-02)、bwin必赢硕士生项目(HYYB2022A38, HYYB2022A11)、海南省临床医学中心(2021)的科研项目经费资助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abs/pii/S1385894724004972

分享到: